新华网马祖10月14日电(记者赵博 陈斌华)三层高的办公楼正门上方悬挂着县政府的匾额,楼前却是一大片菜地,地垄、篱笆、瓜架、粪土、肥料、尿桶应有尽有,几个农妇正在认真侍弄着自家的瓜菜,看上去杂乱无章,闻起来“别有风味”。

    记者近日前往马祖采访,乍看到这般景象不禁诧异。接待记者的当地县
政府新闻课课长邱桂惠说,县政府原本也觉得有点杂乱,想把菜地购买回来统一规划建设,但岛上菜地珍贵得很,又是祖宗传下的家业,菜地主人谁都不肯卖,县政府也就没办法了。

    实际上,记者看到,当地政府还是有办法的,他们干脆在菜地入口放置一块巨石,上镌几个大字“马祖山陇蔬菜公园”。这多少带点“阿Q精神”的做法,正是马祖的最好写照。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的因素,使当地居民养成了顺其自然、乐天知命的性格,习惯过着悠闲散淡的生活。

    记者是从金门到台北,再转机飞往马祖的。45分钟的航程里,我们乘坐的庞巴迪DASH-8支线飞机一直在轰鸣和摇晃,最后急促地降落在位于海边断崖上的南竿机场。如此让人心惊胆战的航程,却是马祖人最方便、最青睐的对外交通方式。接待我们的当地官员说:“这比原来方便多了,我们马祖人很知足。”

    在40余年的战地政务与军事管制时期,台湾军方在马祖屯集数万军人,马祖列岛到处构建各种军事设施。那时候,马祖人过着艰难的生活。一位当地妇女说,以前马祖的孕妇必须到台湾本岛待产,从马祖搭上军舰,因为军舰主要是为军人服务的,所以只能自带棉被睡在甲板上,产后又得抱着新生的婴儿,踏上颠簸海上的返程,一边呕吐,一边给孩子喂奶或沏奶粉。

    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,笼罩在马祖上空的硝烟和肃杀气息渐渐散去。1992年11月7日,马祖正式解除战地政务,从前线战地变为观光胜地和两岸经贸、人员往来的跳板。

    岛上的军事据点除少部分仍由台湾军方使用外,大多已经对游人开放。在北竿的“战争与和平纪念公园”里,小路两侧陈放着重型坦克、自走火炮,展览馆里除了陈列台湾军方早期使用的轻兵器,还有大陆开展对台宣传的宣传品。

    位于南竿乡仁爱村的北海坑道,是马祖最知名的军事据点。1968年,当时的“马祖防卫司令部”下令在南竿、北竿、东引各岛开凿可供大型舰艇停放的坑道。南竿的北海坑道高16米、宽1米、长640米,呈“井”字形,蔚为壮观,用了数千人力、耗时820个工作日才从花岗岩山壁中开凿出来。

    2001年起,马祖成为最早开通“小三通”的航点之一。截至今年9月,通过“小三通

[1] [2] 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