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脉开药方如何客观而理性地看待“处长”现象?专家指出,“处长现象”也可以说是一种官场现象,主要危害表现在对个体的危害,对组织的危害,对公共权力的侵害和对经济活动的干扰:处级官员一般都是作为未来的管理资源被储备和锻炼的,一旦出现个人问题,会造成资源的断层;“处长现象”中的处长审批、处长牵线、处长操办完全破坏了正常的行政程序,使许多公共事务的处理夹杂了人情的因素,感情的因素,公平性和公正性不能得到保证;造成决策中的“梗阻”现象发生,增加了行政成本,影响了行政效率;“处长现象”也对政府执行力提出了挑战,使政府公信力下降。应对“处长现象”,要把脉,更要开药方。应该看到,“处长现象”在本质上,是一个如何制约政府权力的问题,不仅涉及政策执行人的观念和个人素质问题,而且涉及机关内部的利益结构、制度安排和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。另外,由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,在有些部门或机关中也逐渐出现国家权力部门化、部门权力利益化和部门利益个人化。专家深刻地指出,“处长现象”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,因此必须将其当作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对待。要克服“处长现象”的消极面,关键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由裁量权来切断“公权”与“私利”的内在联系。如建立有效的行政决策负责机制,重大问题集体决策,杜绝走上层路线,拉关系,送人情;建立重大问题、重大决策汇报制度,不允许越权行事,严惩公权私用和权力寻租行为等等。也有专家认为,就规范权力行使来看,主要应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:通过相应的立法(如《行政程序法》、《政务信息公开法》)对各级机关和部门的权力(包括权力大小、行使权力的程序和具体方式)作出明确规定,并要求将有关政务处理的过程、结果公开;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,将政府内部的考核约束和公众的评价监督结合起来,全方位地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规范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社会各界对加强“一把手”的监督已经形成了共识,这是由“一把手”的特殊地位决定的。而处长作为中间层次的政府官员,社会往往忽视对他们的监督。专家就此指出,加强对中低级别官员的监督同样值得重视。“处长现象”的形成,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也不是单独几个因素造成的。同样,面对和重视这个问题,有利于我们建立勤政、廉洁、务实、高效的政府,更有利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,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。(人民网-人民论坛曾金胜)
(来源:人民网)
上一页 [1] [2] [3]